再质押赛道的吸血鬼攻击:ETH生态匮乏的根源剖析
近年来,随着以太坊(ETH)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质押(Staking)成为了许多投资者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再质押赛道上,出现了所谓的“吸血鬼攻击”现象,给整个生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揭示ETH生态匮乏的真实原因,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首先,理解“再质押”这一概念至关重要。再质押是一种在质押资产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质押的行为,旨在通过多重质押获取更高的收益。然而,随着再质押的普及,许多项目开始出现相互竞争、资源争夺的局面,导致生态系统中的“吸血鬼攻击”现象日益突出。简单来说,“吸血鬼攻击”是指一些项目通过低价吸引用户的流动性,进而掠夺其他项目的质押资产。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ETH生态的长期可持续性。
随着再质押的兴起,ETH生态内的流动性开始向短期收益倾斜。许多参与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纷纷将资产转移至收益更高的项目中,造成了原有项目的流动性枯竭。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正常运作,还使得一些初创项目在资金链断裂后被迫退出市场。这样的恶性循环让ETH生态的整体健康度受到严重威胁。
在分析ETH生态匮乏的根源时,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的投机心理。许多投资者在面对再质押项目时,往往更关注短期的价格波动,而非项目的长期价值。这种心态导致了市场的极度不稳定,许多优质项目因为无法吸引到足够的用户而被边缘化,最终走向衰亡。以某些DeFi项目为例,尽管其技术基础扎实,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和用户支持,最终也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再者,技术的演进也是影响ETH生态的重要因素。以太坊网络的升级与扩展并非一帆风顺,技术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尽管以太坊2.0的推出为质押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其过渡过程中,诸多技术细节仍需精细打磨。比如,网络拥堵、交易费用高企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用户的参与热情。这些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体验,也使得许多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在ETH生态中,社区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以太坊网络的成功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参与。然而,随着再质押现象的盛行,社区内部的分歧与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一些项目为了争夺用户资源,开始采取激进的营销策略,导致社区氛围的恶化;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使得社区的凝聚力下降。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ETH生态的整体竞争力,更让许多参与者感到失望与无助。
面对当前的挑战,ETH生态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首先,项目方需要加强与社区的互动,倾听用户的声音,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技术上也要不断创新与迭代,提升网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此外,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是重塑生态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质押奖励机制,吸引用户长期参与,减少短期投机行为,才能逐步恢复市场的信心与活力。
在探讨ETH生态匮乏的根源时,我们还需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许多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时更加谨慎。这种情况下,ETH生态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从而导致ETH生态的流动性进一步下降。
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ETH生态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探索与区块链的结合,ETH作为智能合约平台的领导者,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ETH生态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
最后,作为参与者,我们也应当对ETH生态的发展保持理性与清醒的认识。面对市场的波动与不确定性,谨慎投资、理性决策是每一个参与者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维护良好的交易习惯,推动生态的健康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ETH生态的再质押赛道上,吸血鬼攻击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整个生态的一次警醒。只有深入剖析其根源,探讨解决方案,ETH生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角度,激发对ETH生态深层次问题的关注与讨论。
Restaking对Ethereum生态资源的吸血鬼攻击,导致应用側无法获取足够的发展资源
关于这一点的讨论,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实际上有过一些讨论,今天希望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论述一下。
我们知道Ethereum的官方发展路径一直是通过Sharding的方式形成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执行环境,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完全分布式的,不由任何一方控制的云。应用可以在个云上通过竞价的方式获取计算和存储资源,且所有资源完全由市场中的供需关系调控。考虑到技术的复杂度。而之所以要选择Sharding,是因为你无法容忍对全数据的100%冗余,这将造成显著的浪费。因此只能通过将数据按不同片区进行分别处理,再最终由某个中继来汇总处理结果。
考虑到技术迭代的复杂度,Sharding的技术选型事实上有过一些变化,社区最终敲定了以Rollup-Layer2的方案作为主流方向。在这个方案中,所有应用可以选择构建在单独的Layer2中,而Ethereum主网则下沉成为为所有应用链的基础设施,除了为应用链带来数据最终性之外,还可以起到信息中继的作用。这样一个主从架构在效率和成本上是一个不错的这种方案,既降低了应用运行的成本,也在建立在去中心化程度的“安全性”上又不错的保证。
同时,Ethereum也设计了一个相对自洽的商业模式,为ETH设计了不错的经济模型。一方面将主链的POW共识机制切换成了资产投票式的POS机制,作为交换,各参与方可以获得对主链手续费收入的分红权。另一方面各个应用链需要通过主链交易进行数据最终性的确认,而交易则需要以ETH作为Gas,因此只要作为应用链的各个Layer2保持活跃,就会间接推动Ethereum主链的活跃。这样也就让ETH拥有了从整个Ethereum生态捕获价值的能力。
然而事情真正出问题时是去年年末开始火热的,以EigenLayer为代表的ETH ReStaking赛道。这个赛道的原生创意其实并不复杂,参与过DeFi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是围绕闲置资产来进行创新的,也就是所谓的“套娃”。只不过Restaking更大胆,选择直接复用参与PoS Staking的ETH,并直接对外提供执行功能,也就是所谓的AVS。虽然在创业创意上我非常认可这个方向。但事实上这是造成Ethereum当前困境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彼时恰恰处在Layer2的技术选型基本上已经完成,也已经跑出了较成熟的技术方案。正该是在在应用側发力的时候,比如更加速的迭代相关应用,更充足的市场推广预算等。
然而ReStaking赛道的出现,事实上是对Layer2的一场吸血鬼攻击,直接导致ETH丧失了价值捕获能力。因为ReStaking为应用提供了一个不需要支付主链ETH成本的“第二共识方案”,最直观的理解还是以当前最落地的AVS,DA层来举例,所谓DA指的是数据可用性,即为通过一个技术方案让数据变得不可被篡改,也可以等同于数据最终性。在之前的叙述中,我们清楚应用链是通过在主链上通过调用合约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数据带来最终性,这就创造了对ETH的需求,然而Restaking却提供了新的选择,即通过AVS来购买共识,这个过程中你甚至不需要付出ETH,可以用任何资产来支付共识购买费用。这就让整个DA市场,从之前的Ethereum独占的垄断市场变成了有ReStaking和Ethereum共占的寡头竞争市场,这自然会让Ethereum丧失了市场的定价权,直接影响其利润。
- 本文标签: 托管 加密钱包 衍生品
- 本文链接: https://www.tianliweiye.com/article/303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